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天兵在1917》更多支持!
李晓峰的慷慨陈词有作用吗?只能说有一定的作用,引进b17的项目暂时是保住了,但是第一批签订的订单被大大裁剪,从最开始的意向一百架订单,削减为50架,至于后面的全套国产化计划,暂时是被搁置了,按照军 委会议的决议,究竟是不是国产化,还要看装备b17之后的部队的反映。
在削减b17采购数量的同时,图波列夫设计的刚刚获得sb-2代号的快速轰炸机却被大量采购,总 装 备部一次性就下达了300架的订单,而且这还是第一批,后面还有第二批第三批订单,如果不是工业能力有限,伏罗希洛夫都有心一口气来一千架。
不光是大量采购sb-2,连还在原型机制造阶段的pe-1俯冲轰炸机也一口气被定购了一百架。说实话,李晓峰都觉得这太疯狂了,pe-1性能究竟怎么样谁还不知道,甚至能不能完成试飞都不知道,这就给一百架订单。尼玛,刚才托洛茨基还在哭穷,一转眼就开始败家了。
那么pe-1究竟是一架什么的样的俯冲轰炸机呢?从机头看,倒是很传统,但是后半截机身瘦得跟电线杆一样,乍一看很像是蜻蜓。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很丑的飞行器。至少李晓峰看到绘图板上的pe-1时,很难相信这是一架俯冲轰炸机,相反他更像是一架传统的单发水平轰炸机。
从风洞吹风的结果看,pe-1有较快的速度,使用960马力的12ycrs发动机时,最大速度可以达到430千米每小时。不过同时也要看到,pe-1装甲防护有点脆弱,空重“才”2.7吨,最大载弹量也不过是500公斤,而且这还是加强了结构的海军舰载型,陆基型号用某种话来说,单薄得就像一张纸。
总而言之,这是一架为了提高速度,尽可能减少结构重量的“快速轰炸机”。不得不说,这个年头,加快速度在红色空军上层还是很有市场的,比如说sb-2,比如说这个在绘图板上的pe-1,都是那种速度比当时战斗机都要快的轰炸机。
大概是红军高层认为,避免轰炸机被击落的最好办法就是飞得比战斗机还快,让敌人追都追不上才好。讲心里话,这种设计思想让李晓峰很是无语,飞得再快但是完不成基本任务有啥用?比如说这个pe-1,速度确实不错,但是俯冲轰炸能力究竟怎么样就很不好说了,反正在李晓峰看来,那单薄的机身在俯冲结束拉起的时候十有八九会散架。
不过当时佩特利亚科夫对他设计中采用的反向螺纹交织最短线机体结构是十分自信的,他认为这种结构轻便且坚固,很适合俯冲轰炸机这一机型。
当然后来的试飞也证明了这一点,pe-1的机体结构确实没出过什么问题,至少不像某仙人想象中那样会散架。但是,某仙人的预言也被部分实现了,这种速度很快的俯冲轰炸机的俯冲性能确实不太好,进入俯冲后改出比较困难,而且俯冲的速度有点过于快了,对于那些刚刚上手的新手飞行员来说,稍有操作失误就会陷入尾旋,或者改出失败一头撞向地面。
而且pe-1存在的最大问题还不是俯冲性能不理想(熟手不存在这个问题),而是这货降落的性能很糟糕,他的最小降落速度都高达两百公里以上,而且降落时的滑行角度又比较大,形象的说仿佛是砸在地上一样,驾驶过pe-1的飞行员后来很形象的给pe-1取了一个名字——跳跳蜂。
也正是这一点宣判了pe-1作为一款海军舰载机的死刑,在起伏不定的甲板上降落本来就很考验人,再加一个弹跳属性,那真心就是玩命。
海航在航母上试飞了几次pe-1之后,就断然宣布拒绝接受这种降落时爱跳舞的飞机,而是采购了一批sbd-1应急。与此同时,海航也马上将注意力放在了另外一个著名飞机设计师苏霍伊设计的su-1多用途轰炸机上。
说起这个su-1多用途轰炸机,就不得不提一提之前有提到过的那个跟伊-16竞争的伊-14项目。这个项目就是有苏霍伊全权负责的,当时的代号为ant-31bis。当时苏霍伊就准备搞一款同时具备单翼机的高速性、双翼机的盘旋性以及对地攻击机的超强火力性的全能战斗机。
不过苏霍伊的设计正应了那句话,什么都会一点儿,什么都不精。伊-14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结果自然是被老谋深算的波利卡波夫杀得丢盔卸甲。
不过苏霍伊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全能战斗机的设计却引起了李晓峰的注意,倒不是某仙人准备搞一款“战斗轰炸机”,而是他觉得苏霍伊设想中的多用途性还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舰载机来说,意义是相当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航母上不管是甲板还是机库空间都是有限的,这就制约了舰载机的最大数量。本来一艘航空母舰的载机量就不大,再因为不同的任务制约,还要装载几个不同的机型。比如说战斗机、鱼雷轰炸机、水平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侦察机。
哪怕是进入三十年代之后,各海军强国已经将水平轰炸机、鱼雷轰炸机和侦察机合为一体,让新研制出的鱼雷机具备上述三种能力,让航母甲板上的飞机运作大大简化了。但是还是必须看到,一艘航母还是得同时运作至少三个机型的飞行器——战斗机、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
以一艘航母最大载机量为一百架算,每一种机型都只有三十来架,这也就决定了单艘航母甚至两艘航母的战斗力是很有限的。一次全甲板出击,单艘航母最多也就是投入六七十架用于攻击的飞机,再去掉护航的战斗机,本身为航母编队“打伞”的战斗机几乎就没剩下多少了。而且同时运作三个机型对甲板调度人员以及空勤人员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弄不好就要忙中出错。
如果能将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的功能也合二为一,弄一款全能的海上攻击机,不管是简化后勤,还是优化攻击波次结构都是有利的。实际上海军也有这样的想法,比如英国的梭子鱼和日本的流星改,都是同时具备鱼雷攻击和俯冲轰炸能力的双功能战机。
按照李晓峰的想法,苏联航母的规模本来就不大,未来可以预计的也就是六艘舰队航母,总载机量撑死了也就是六百架,同时搞几款单一功能的攻击机实在是不合算,发展多功能攻击机就很有必要了。
那么发展多功能攻击机的难点在哪里呢?很简单,鱼雷轰炸机/水平轰炸机/侦察机要求有优秀的低空性能和较大的航程,而且一般都是三人配置,而俯冲轰炸机则要求有坚固的机体结构和优秀的俯冲性能。
你想想,让一款战机既要低空性能好,能挂得动差不多接近一吨重的航空鱼雷,还要机体坚固能难受俯冲拉起的高过载,还得有一定的速度不能太慢,最后还得装三个机组人员。要实现这一切,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发动机必须给力!
从梭子鱼和流星改的经验看,没有一千六七百马力的发动机,想都不要想搞什么多功能战机。那么苏联此时有这么大功率的发动机吗?很明显是没有的,此时苏联国产的m-25跟原版的莱特r-1825都有差距,一度的功率缩水了百来马力。而引进的12y系列才刚刚开始国产化,而且从历史上来看,克里莫夫搞定12y系列是需要时间的,最初的m-100系列液冷发动机也存在可靠性和功率损失的问题。
也就是说,此时的苏联功率最大的也刊用的发动机就是m-25,而那也就是740马力的样子,跟一千六七百马力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可以说一点儿戏都没有。
而这也是苏霍伊那个多用途战机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所在,没有刊用的发动机,多用途只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笑话而已!
那么李晓峰为什么要凑这个笑话呢?原因很简单,李晓峰觉得发动机的问题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当然,这不是说某人准备从聚宝盆里采购一批大功率发动机作弊,某人没有这个想法。而是他觉得大家伙的思维进入了一个误区,单台功率一千六百马力以上的发动机1935年真心没有,但是一千六百马力完全可以由两台发动机分担嘛!谁说航母上就只能用单发飞机了?
从美帝舰载机的使用经验看,后来的美国海军更欢迎双发战机,认为双发战机可靠性更高,甚至美帝还搞出过a-2这样三座三发混合动力的怪胎舰载机。
既然如此,为什么舰载攻击机就一定要守着单发这个坑呢?
诚然双发攻击机更贵,体积也更大,但是单发的tbd、tbf/tbm和tby翼展机体长度和高度也不小吧,跟当时双发的pe-2比较一下就能发现,tbf/tbm比pe-2小不了多少了。甚至pe-2比tbf/tbm高度还矮不少。
这也就是说pe-2这样的双发“俯冲轰炸机”完全可以在航母上使用,如果进行优化设计,装两台960马力的12ycrs发动机跟pe-2差不多大小的双发战机完全可以取代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甚至就pe-2来说,还可以客串高空高速战斗机、夜间战斗机)。
所以在发现佩特利亚科夫的设计一开始就偏离了自己的要求之后,李晓峰只能选择一个替补的方案,那就是让苏霍伊上马一款全金属结构的全能攻击机作为替补。
不过让李晓峰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个举动无心之中促成了三种新型战机的诞生。第一种自然全功能的su-1,第二种就是佩特利亚科夫发现自己的pe-1被抛弃之后,愤而研发的找回场子的真正包打全场的超级万金油pe-2,以及之前提到过的“意大利”设计师罗伯托.巴蒂尼研发的ro-1鱼雷机。
pe-2暂且不提,先说说罗伯托.巴蒂尼的ro-1鱼雷机,按照最初的设计要求,ro-1应该是单发舰载鱼雷轰炸机。可是在设计过程中,巴蒂尼饱受苏联的发动机之苦,不管是m-22、m-25星型气冷发动机,还是基于12y系列的国产m-100系列液冷发动机都满足不了他的需求。
巴蒂尼通过一番测算,发现如果采用现有发动机,那么研制出来的鱼雷机将变成一只慢吞吞的大笨鸟,最大飞行速度很难超过350公里每小时。而且航程会非常有限(不超过800公里),根本就满足不了海军对于鱼雷/侦察机的需要。总而言之这将是一款性能很平庸甚至是糟糕的飞行器(看看美帝的tbd,那货就是前车之鉴)。
当时巴蒂尼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减少一个载员(鱼雷机一般有三名成员,飞行员、领航员/投弹手、无线电员/后座机枪手),减少一个“累赘”的无线电员可以节省百来公斤的重量,但同时也会大大加重领航员/投弹手的工作强度。而且就是减下去一个人,对飞行性能的改善也比较有限,反正是达不到海军的要求。
陷入了矛盾当中的巴蒂尼没辙了,思来想去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在没有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之前,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上两台发动机。
当时,巴蒂尼偷偷摸摸的就开始了双发舰载鱼雷机轰炸机的设计,加了一台发动机之后,虽然机体尺寸变大了,而且价格也飙升了,可性能终于满足了需求。
甚至在半地下的设计工作中,巴蒂尼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已经用了双发设计,设计难度小了不少,为啥不搞一款集俯冲轰炸、低空鱼雷攻击和中高空水平轰炸为一体的全功能轰炸机呢?
“脑洞大开”的巴蒂尼是想干就干,将之前束缚他的条条框框完全丢在了一边,和苏霍伊异路同归的搞出了一款性能差不多的“全功能”轰炸机。
所以在1936年年末,当三架造型差不多的双发多用途战机摆在空军和海航的头头脑脑们面前时,事情一度变得非常有趣,包括阿尔克斯尼斯在内的大佬们都有了想掐死这三个设计师的念头。得亏这三人设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导致性能并不完全一致,否则以托洛茨基的尿性,非给阿尔克斯尼斯和李晓峰扣一个重复建设浪,费宝贵资源和经费的反革命帽子。
比如佩特利亚科夫的pe-2,他可是给自己的恩师茹科夫斯基长脸了,这玩意儿既可以是俯冲轰炸机,也可以是高空截击机,还能变成远程护航战斗机、夜间战斗机和侦察机。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万金油。不过和历史上不同,这个时空的pe-2更多还是以原本高空高速战斗机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上,为b17、pe-8和yer-2等远程轰炸机护航是它干得最多的任务。
至于苏霍伊的su-1,因为机翼折叠装置设计有问题,取消折叠装置以及削减了一个乘员之后,在海军航空兵陆上部队和空军前线航空兵广泛服役,累积生产了超过一万架,是既伊尔-2之后,红色红军使用最广泛的轰炸机。
而巴蒂尼的ro-2因为综合性能更突出(单发的ro-1鱼雷机生产了几十架,充当着舰载教练机的角色)则登上了航母甲板,成为了真正的全功能轰炸机,在二战中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不过暂时说这些还有点太早,在1937年以前,这些先进的战机还不能进入人们的视野,在1935年5月份,红色空军还得用性能恶劣的tb-1、tb-3去完成对地攻击任务,而这两款轰炸机实际效果是很不理想的。以至于空军不得不临时想办法,比如给伊-16战斗机增加翼下挂架,或者给机头临时再增加一挺7.62毫米机枪充当攻击机使用。
好在日军的航空兵以及防空力量比红色空军足足差了一个档次,战场的制空权基本能控制在红军手中,这才没让这种临时凑合的搞法造成太大的损失。
进入五月下旬之后,随着日军第23师团被彻底的分割包围,随着第八、第十九师团第二次解围努力失败,战场上的形势对日本人是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鬼子又开始耍花招,企图玩缓兵之计了。
“大日本帝国政府认为,发生在哈拉哈流域的军事冲突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这场武装冲突完全是因为误会和意外引起的悲剧……我认为两国政府应该尽量保持克制,防止冲突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应该尽量的用外交手段,用谈判来解决分歧……在这里,我向苏联政府呼吁,双方立刻停战,最好是立刻脱离接触……”
李晓峰冲雅科夫笑了笑,挖苦道:“广田弘毅(时任日本外相)这是将我们当成了白痴,以为这种幼稚的缓兵之计能糊弄我们!”
雅科夫也笑了笑,道:“您别说,我们人民委员会和政 治局里的一些人还就是白痴,竟然很天真的响应了日本人的缓兵之计,比如加米涅夫,这个蠢货就为广田弘毅大声叫好,就差没说立刻照办了!”(小说《天兵在1917》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58 飞机的问题(下)
同类推荐:
梵行、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顶级暴徒、
碎玉成欢(np)、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快穿]与魔女的交易、
(快穿)插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