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怎么后悔,第一次选拔胥吏考试也已经结束了。负责这里的军卒将排序名单传回中书省,准备张榜发布,而一众考官则是有了几天休息时间。在离开考场,准备拆房的时候,薛瑜回头望着待了七天的考院,难得和其他人思想同步:
啊,可以休息了。
并不,别的人各回各家,薛瑜回宫第一件事还是和皇帝汇报经过。
第153章 . 放榜(二更) 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另……
离开考场时刚过正午, 初春的阳光温柔地穿过枯枝洒落,伴着永远生命力最旺盛的杂草从房子角落生长而出,宣告着春日的来临。
宝德殿是帝王寝宫, 玻璃改造只改了离殿内深处最远的两扇窗户, 真正被平板玻璃放进来阳光的还是政事堂。不知是否是薛瑜错觉,似乎从政事堂改了窗户后, 总是待在寝宫批折子加班的皇帝就换了地方加班。
政事堂内屏风后影影绰绰,薛瑜看见挂在屏风上一个小灯笼, 眼皮微跳。
正月十五她在孤独园顺手学的糊灯笼,回来给有家室也有儿女,却成天活得像个孤寡老人的皇帝糊了个红灯笼,怎么过去十几天,还挂在这里?
“就站在那里。”拿着折子的皇帝抬头扫了薛瑜一眼, 离他还有六七步远,没等她施礼, 就将人喝止在屏风旁, “知道的说你们去劳心劳力了, 不晓得的,还当你去哪个泥水沟里打过滚回来。”
薛瑜拱手在眼前,嗅了嗅,在考场和一群实际很讲究仪表的官员们呆了七天,身上倒是有些饭味, 但有染上的不同熏香味道, 远不至于臭水沟。
皇帝不让她过去,反正汇报站在哪里汇报都一样,薛瑜把大概的考试情况和最后阅卷过程与吸取经验教训的部分讲了讲,虽然知道军卒们都是皇帝的眼睛, 但所站的角度不同,到底和考官亲口说出来不一样。
在她的描绘里,踩在规则线上放入最后一个考生是有教无类的仁善,收集考卷不同答案是因材施教的秩序,末了有些惋惜,“两份律法卷子答得当真不错,要是明年还肯继续来考,刑部将多两员大将也。”
“胥吏皆有定数。”
皇帝像是在提醒她考试不可能年年有,薛瑜却狡黠地笑起来,“京中胥吏皆有定数,然天下胥吏,所需甚多。”
这次的中央衙门招考严格来说只能算是安阳城周边参考,一点也没有辐射全国的力量。而参照定品制度去各地设置考场,虽然一定时间里将会造成当地的地方士绅统治力量增大,但也是在士绅统治下为寒门开了个口子。
只要稳得住,暂时作为定品制度附庸、只选拔胥吏的考试制度将源源不断地送来人才。不说参考人数增多,起码基本盘会因此扩大。另一方面,也为县学开展教学吸纳学生披上了一层新的遮掩。
“……县学教导所需知识,县中培养工作能力,以地方储备人才供养全国,何愁无才也?”
薛瑜说完,原等着皇帝夸奖,半天却只等到了一个扔过来仿佛暗器的折子,打开一看,竟是一封联名上书。
“臣等受陛下隆恩,乞……”
通篇的意思薛瑜总结了一下大概是,请求皇帝允许将考试与定品制度结合,从基层选人,从下而上开始胥吏的换血。再一看落款,除了打头的韩尚书令,其他全都是她知道的寒门出身官员,乔尚书的名字写得格外沉重,让薛瑜不禁想起他送的那卷“老骥伏枥”的字帖。
人总是矛盾的,乔尚书为保自己的官职,能够宁愿把发现的秘密交给薛瑜让她挡枪也不主动站出来,也能在为了更多的人争取向上机会时,寻找他人联名。和乔尚书共事了几个月,对他的文风薛瑜还是认得出来的。
而更吸引薛瑜注意的,是落款日期。文章成型于正月十五,也是吏部礼部为了应对人数越来越多的考生陷入崩溃的时候。或许,是远超他们想象的报名数量让寒门官员意识到了背后的可能,才抛弃了以往的谨慎,上书皇帝。
“看来,是儿无状,自以为聪明了。”薛瑜笑着走过去,把奏折重新放到皇帝桌上。
被猜到背后意义和发展方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人想到这一点。连能够成为中央官员的聪明人都想不到,那薛瑜想要的从胥吏考试生出的期待就更难出现了。
考试选拔出的胥吏,虽然可能和士族们的自家奴仆比起来不那么得心应手、会拍马屁,但在做事上远超过往效率是可以想见的未来。用过高水平的胥吏,再让人用回以前仆似主人的胥吏,恐怕想偷懒的官员第一个不答应。虽然他们也没多少机会偷懒了,引入考核绩效和考试制度两种杀器后,就注定了他们得踏上没完没了内卷的道路。
皇帝哼了一声,“聪明?聪明怎么还没把行宫的地收拾好?想要赖过春天,也得问问朕答不答应。”
薛瑜一本正经解释,“儿绝无此意。只是尚未丰收,不能确定冬麦种植与春麦收成结果差距,儿便暂时未报。”
“谨慎过头就成了胆小。”皇帝点了点桌面,将一张纸条推过来,“朕答应过,待你做成,为你加冠。加冠后去哪处巡查做事,你可想好了?”
薛瑜心中微紧,看向纸条,纸上只写了四个地名,好在她在查资料的时候恶补了一下舆图和地理记录,不然还看不出这几个城池分别对应着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个方向上守卫最严密的边城。
--
第361页
同类推荐:
梵行、
穿书之欲欲仙途(NP)、
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
顶级暴徒、
碎玉成欢(np)、
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
穿越到里番世界、
[快穿]与魔女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