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文学
首页重生之神级学霸 第1440页

第1440页

    梁策撇撇嘴,道:“他们明白不明白,我不知道,我算是明白了,老爷子早就知道我进不了委员会了,是吗?”
    蒋同化愣了一下:“怎么会。”
    他可是跑前跑后出力良多,要是梁策进不了,他瞎折腾什么。
    梁策刚才被挤兑的不行,现在跳出来了,反而头脑清醒了一些,自嘲的道:“纪赡又不是昨天才出生的,他的性格,老爷子能不知道?有他在委员会里,我就争不过杨锐。”
    “纪赡是纪赡,他影响力没那么大。”蒋同化听的也怀疑起来,嘴里却是不能承认的。
    梁策也不要他承认,靠着柱子,继续忧郁的抽烟,像是自己女朋友被人抢了的模样。
    啪啪啪啪!
    身后的会议室里,人们不知道说到了什么,使劲的鼓掌起来。
    蒋同化向后回了一下头,又转了过来。
    “去吧。”梁策摁灭烟头,道:“跟着我也没什么鸟事。”
    “没事儿,我跟着你。”蒋同化连忙表忠心。
    “你跟着我有什么用,我遛鸟去,你也去?”
    “去,怎么不去,我给你拎鸟笼。”蒋同化也不要节操什么的了,能拍的马屁一个都不放过,只求积分够了续一条命。
    梁策抖抖衣服,将烟头弹开了,迈步就走。
    蒋同化连忙跟紧。
    两人一前一后,影子拉的修长。
    会议室内,杨锐与诸人言谈甚欢。
    GMP委员会的首要工作是制定一部《药品生产管理规定》,大家不管是闲聊还是开会,话题自然会侧重于此。不用说,杨锐在这方面的优势大的像是孙悟空做蒙面牛郎似的,他甚至能找出两三个版本的《规定》,要国外的资源更是不在话下。
    这也是因为国内生物系专业对医学实验室和医学相关产业的依赖,国内的基础投入向来不高,医学相关产业又是最来钱的,包括杨锐曾经的硕士导师,都是靠着给药厂打工,才能支持个人消费和实验室研究。
    像是GMP这种卡药厂脖子的东西,也是基础生物界少数能吃饱的项目,有很多学者都会用心钻研,以至于一些基础生物学的学者,做着做着都转行了——喜大普奔!
    这样的背景,使得全中国的生物系都有向医疗抛媚眼的倾向,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癌症相关,若是以“癌”或“cancer”为关键字来搜索论文的话,作者单位之五花八门,足以令人惊讶:中国原来有这么多专业啊!
    而对今天刚刚成立的GMP委员会诸人来说,杨锐的表现更是令人惊讶。
    大家其实都是刚刚接触这方面,一些学者对“药品生产管理”方面的了解兴许还没有工厂的工人多——当然,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工作,对成熟的相关产业研究员来说,只要几个月的时间,就能补上这一课,然后有模有样的做些辅助工作。
    不过,要补课就需要人来教了。
    发现杨锐对药品生产有了解,不少人立即和他聊了起来。
    并没有人奇怪杨锐对制药业的了解,能做出参与临床试验的新药的人,都可以说是制药业的代表了。
    一群人很快聊的热络起来。
    杨锐有意无意的选出几条自己认同的《药品生产管理规定》的总纲之后,会议的气氛更上一层楼。
    杨锐亦是很认真的参与讨论。
    这种类似法规性质的《规定》,和专门的学术报告还是很不同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受到不同人的不同认知结构的影响。
    杨锐希望得到一份符合自己认知的《规定》,就不会完全照抄脑海中的《规定》。
    不过,一些细节和结构方面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杨锐第一天就给委员会的委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晚饭时间,蒋同化匆匆返回,看到的就是杨锐如鱼得水的模样。
    至于蒋同化本人,除了几位来自卫生系统的研究员和他打招呼以外,甚至都没有得到基本的欢迎。
    “杨锐又搞了什么?”蒋同化站到自己的小圈子里,小声询问。
    “杨锐对药品生产有一套。”蒋同化的师弟范成义没有靠近,就隔空听着,也是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
    “比你还有一套?”蒋同化问。
    “人家有理论有实践。”范成义顿了一下,道:“我刚才听他说,英国捷利康在全球建立的辅酶Q10的工厂,都是采用他设计的标准。”
    蒋同化讶然问:“真的?”
    “估计不会假,这种事问一下就知道了。捷利康在京城就有代表处,在国外的规模也很大。”范成义啧啧有声,道:“以前就知道杨锐做的辅酶Q10的专利卖给了英国人,没想到他弄出了全套的生产工艺。”
    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信息流通从来都是缓慢的。就是圈子相对较小的科技界,也非常依赖各种会议和集会。当然,科技界和社会之间的信息流畅就更是问题多多了,价值顶尖的成果不出名,或者是部分出名的情况太多太多。
    比如制药界和化学合成界的顶尖成果两步法合成维生素C,堪称神一般的作品,但出了生物界,知者寥寥。而同样做出了顶尖工作的比如陈景润,在中国人尽皆知,与其说是科学成就,不如说是《人民文学》和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就。
    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工作完成于1973年,直到1978年,都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丝毫波澜,直到《哥德巴赫猜想》一文问世,一夜之间,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的名声就响彻了大江南北。各地的报纸、广播电台纷纷转载,党政军领导干部引领阅读……


同类推荐: 梵行穿书之欲欲仙途(NP)女配她只想上床(快穿)顶级暴徒碎玉成欢(np)快穿之渣女翻车纪事[H][快穿]与魔女的交易(快穿)插足者